两院院士、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开云(中国)祥参加了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在年会上,路甬祥院士接受了思客和新华网广东频道的独家专访,详谈创新创业、中国制造、人工智能等精彩话题。以下内容根据专访实录整理。
谈创新创业——
没有创新的创业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思客: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国家又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您如何看来创新与创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路甬祥:创新当然是全方位的,不光是科技创新,还有体制机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文化理念的创新,在这当中科技创新是重要的,因为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第一生产力。创业实际上是把知识、信息、科技、成果等转化成为产业,转化成为价值财富,当然我讲的价值不光是经济的价值,也包括社会的价值、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等等。通过产业推广应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等转化成为文明推动力。所以这两者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从我自己的研究跟体会来看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
没有创新的创业往往带来的是重复的建设、低水平的竞争,搞不好还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只有创新要素的、有发明创造的创业它才会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我们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增添新动力,甚至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企业本身需要不断创新来支撑发展,所以创业又会带动创新,激励创新,而且把社会上的创新要素集成起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这两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中央现在提出“双创”完全符合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规律。这次公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还提到双轮驱动,双轮驱动就是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两者也是互相促进的。
我觉得创业不仅是已有创新成果的促进转化,企业的发展又成为引领创新的强大动力,因为企业需要创新不断持续发展,比如企业要开拓新的领域,拓展新的市场,它必然要主导技术创新去赢得未来,所以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就是这个道理。不能只是成果的转化,创业本身也为科技创新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
谈创新与市场——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哪些阻碍因素?
思客:我们很多科研人员,包括高校的科研机构都有很多的成果,但在成果转化方面似乎还存在着一些困惑,您觉得这里面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路甬祥:我觉得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理念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在体制方面,高技术前沿主要是在高等院校跟研究机构,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所以成果要从科研院所当中转移出来为企业所接受,以企业为主导来转化,这个过程要突破体制上的障碍。
第二,理念方面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基础与前沿探索的理念是追求卓越,追求更新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比较少地考虑产业如何应用。比如像性价比,或者为用户创造新价值这方面就相对考虑比较少一些。产业创新考虑的不光是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能力,能不能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甚至开拓新的市场,能不能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新体验,这是它要追求的目标。所以要促进两方面理念的融合和理解。
政策方面我觉得首先要更加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要尊重基础和前沿研究的贡献,其次要有一个适合转移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比如股权期权激励机制等。现在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已经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考虑。因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推动力是有差别的,知识创新也就是科学研究追求的是真理,不以利益为目的,解释或者解决已有知识体系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或者是探索观察发现自然界的新现象,努力去解释这些现象。
技术创新的价值在应用,但是技术前沿探索的动力也不全是市场驱动,也有一部分技术前沿的推动是由于创新者的想象力跟创造欲。尽管还没有市场,但是有超前的想象力跟创造力去探索技术前沿。但产业创新完全不同,产业创新就是要创造价值。现在也有更高理念的企业家不仅仅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更要追求社会共同的利益,追求社会文明和生态环保的效益,总而言之它是有具体价值追求的。
政策实际上就要把这些利益关系处理好、平衡好,使它成为凝聚激励创新要素的重要纽带和催化剂,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跟依法保护公共和个人的财产权是激励产业创新的基石、法律的基石,我觉得所有类似的技术经济学研究都证明这一点。
技术与产业创新要创造新的市场和需求
思客:您刚才把两个创新都讲到,基础理论的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创新。那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整个国际范围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路甬祥:基础研究这些年在不断加强,包括增加了基础研究方面的稳定支持跟投入,也吸引培养了一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另外在大学、科学院和一些其他的研究机构当中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地。我觉得基础研究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在基础研究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现在已经到了前列位置,当然比美国还有差距,在质量上面跟欧洲、日本也还有些差距。但是我相信再经过十年或者十五年的努力,我们基础研究的水平还会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