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欢迎您!
首页>> >> 行业新闻行业新闻

“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第二十一届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对话实录

文章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上传时间:2024-04-22

2023年4月11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简称“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工程机械发展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工程机械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协会及分支机构、会员单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家学者、行业主流媒体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届论坛设置了两场高层对话,14位来自工程机械行业骨干企业的高层围绕论坛主题,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积极探讨工程机械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分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论坛第二场高层对话由协会副会长、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宫剑飞主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建华,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元松,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艳芳,利星行机械集团董事长傅耀生,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原党委书记、总经理邬青峰,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勇,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黄毅作为嘉宾参与对话。

以下为对话实录:

吴建华:太重集团始建于1950年,是党中央投资7亿5千万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75万元)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械制造企业。目前,形成了“一总部、多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了“一重点(全国重点实验室)、一中心、多基地”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了“3+5+3”(传统产品+战新产品+批量产品)的产品研发布局。目前,太重集团正沿着“传统产品做强、战新产品做优、批量产品做精”的方向转型发展。

李元松:杭叉集团是杭州的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也是国内工业车辆行业的领军企业,有着50年的工业车辆技术沉淀。近年来,杭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高综合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能源战略,杭叉的新能源产品涵盖0.75 t到48 t全系列,是行业产品品种最为齐全,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同时公司开辟了智慧物流领域的新赛道,公司的叉车式AGV在国内市场占比大幅领先,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工业车辆产业体系。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6~18亿元,同比增长61%~82%,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业绩。利用这个机会,我也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朋友们,长期以来给与杭叉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邬青峰:北方股份是生产系列矿用汽车的专业制造商。矿用汽车是一个细分领域,是露天开采的重要的装备。公司成立已经35年了,凭单一产品连续11年进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在改革开放军转民背景下,由中国兵器集团引进项目,经过35年努力,销量在国内占市场份额达80%以上。国内所有能源企业都成为重要战略客户。在全球范围内,跟卡特和小松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去年,矿车销售数量达到历史第二高点,最高点在2012年,全球矿车销售数量6500台。矿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为矿业装载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北方股份作为矿车专业制造商,是中国兵器全资控股的一家企业。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到北方股份参观指导。

刘艳芳:天工院成立于1961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早的技术归口单位,从诞生开始就与中国工程机械同起步共发展,见证了行业近60年提升。天工院目前主要业务包括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两个板块,其中工程机械板块包括设计咨询、标准、检测、期刊以及试验装备研制;高端装备板块主要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生产制造环节的技术支持以及AGV智慧物流等产品。

在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天工院承担了全国土方机械标委会秘书处、国家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机械协会挖掘机械分会、铲土运输机械分会、工程机械配套件分会和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相关工作,与行业大部分的企业都有密切的往来,希望今后能与行业企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继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傅耀生:利星行机械集团是卡特彼勒在华北、东北、华东区域以及台湾省的代理商。明年是利星行机械成立30周年,但我们仍然是卡特彼勒最年轻的代理商。在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也因为客户的多元化把业务延伸到了物流以及融资租赁板块。在2017年,我们进入了新能源板块,其中包含了光伏发电,储能集成,以及能源管控等方面。

李勇:日立建机集团是一家全球化工程机械研发制造销售运营商,拥有全链条业务,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日立建机中国是集团全球布局中最大的海外公司,1995年,在中国的制造基地投入运营,属于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我也于1995年进入日立建机(中国)。

黄毅:中交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装备制造、城市综合开发等业务。目前为止,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械制造公司、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亚洲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商、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特别强调一下,我们既是用户单位,又是在座很多企业的同行,因为我们所属的企业中包括振华重工、中交西筑、中交天和、中国公路车辆公司以及其他一系列装备制造企业。中交集团近年来工程装备的年采购量为100亿左右。我们目前拥有的工程装备是65430台,净值427亿左右,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工程装备使用和管理经验,希望能借此机会跟大家多作交流。

宫剑飞:当前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作为传统的重型机械制造商,太重将如何应对,实现转型升级?

吴建华:太重是一家典型的传统重型机械制造商,自1950年成立起,一直从事传统的单件小批量产品制造,也是新中国的八大重机厂之一。2020年开始,太重不断改革并重新定位。

首先,研发不断创新,从原来的大型工程起重机向更多种类的工程机械产品延伸。

其次,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双链主”企业,太重积极承担振兴山西省制造业的使命,在立足传统优势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地市场调研,进军工程机械等批量型产品领域。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处于振荡期,技术、市场都在发生剧烈变革。但从行业总体发展和未来市场趋势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行业总体还是向好的,会保持平稳增长。

总体来讲,太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将不断对传统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持续向全系列、多品种方向转型,将批量产品做强做精。

宫剑飞:叉车行业在工业机械的新能源化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了。请问李总,杭叉如何在这一趋势当中进行调整和转变的?

李元松:在新能源方向,杭叉做了很多的储备,绿色化也是杭叉重要的产品发展方向。公司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锂电叉车的研发,尤其在锂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技术方面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投入,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陆续推出了系列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产品。接下来,我们会在锂电池叉车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新能源叉车的高端、前沿技术持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能效,提升产品的性能,增加客户的黏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拓展新能源电池叉车的另外一个板块-氢燃料电池叉车,现在遇到一些痛点,比如法规、标准不健全,成本高企,对于这一板块,我们接下来会做好示范运营的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收集更多的宝贵数据,不断迭代产品,为未来市场的拓展做好准备。

宫剑飞:北方股份在矿山智能成套设备上有哪些新思路,取得了哪些成绩?

邬青峰:矿用汽车是一个高端装备制造的小众产品。卡特和小松两家企业占全球近80%的市场份额。北方股份作为一个合资企业,也有国外产品的基因和技术来源。

如何面对未来的矿山场景的发展?北方股份经过35年对行业的体验和理解,我认为未来有两个方向:一个智慧矿山建设,露天矿山开采是连续作业的工业,而且工况条件比较恶劣。炎热环境达60、70度,寒冷的地区,会低至零下60、70度,而且远离城市,连续作业,对设备可靠性、耐久性提出更高要求。碳排放量非常巨大,油耗巨大也是矿用车的特点,每一台矿用车安装了大排量发动机。两百台矿车的企业,一年的燃油消耗高达12亿人民币,一台一百吨的矿车,连续运行一年的碳排放高达1200吨。矿用汽车的未来发展一定是绿色和智慧。我们现在有两百台矿用车投入无人驾驶运行,跟矿山场景充分结合,绿色化和智慧化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机会。

在绿色化方面,北方股份率先实现纯电矿用汽车批量运行,目前为止有近两百台纯电矿车在大型露天矿山运行。节能达90%以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与中国三电系统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密不可分。

未来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维保公司对露天矿山进行定制化服务的运营,科技感更强。谁能够在绿色和智慧方面实现商业落地,保障长耐久性和高可靠性,保证车辆每天20小时的运行,一定会在新的赛道上,赢得新的机会。这是全球矿业的一个共识。

宫剑飞: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工程机械科研院所之一,在行业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头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天工院针对新的行业形势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在产学研用方面有新的创新?

刘艳芳: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天工院作为最早的行业科研院所,也是行业技术积淀、提升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我们深感自豪的同时,也倍感压力。

天工院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订、试验检测、技术交流等方面,一直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提供技术与产品服务。我认为,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上方面的需求不仅会有增无减,而且会提出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要求,比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适应性研究;新能源、智能化产品的标准规范、试验装备、测试方法等。因此,作为科研院所,天工院一方面会发挥院所功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继续坚持为行业提供服务,加强国资央企的使命担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立足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工程化转化方面的作用,提升在液压、电动化等方向的研发+标准+检测的整体技术服务能力,增强“新智”的实用性、适用性,加快形成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将继续与相关大学、企业一起,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新的运行模式,比如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一对一定制或建立技术共享集群等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快成果转化,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的同时,提升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宫剑飞:利星行机械集团作为工程机械代理商,您认为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以应对国内挖掘机连续几年销售下滑的情况?

傅耀生:面对挖掘机市场近几年的持续下滑,代理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节省成本。随着挖掘机的销量减少,公司内部进行人员裁减,其重点在于现有的成本必须与未来的发展相匹配。除了降本还要增效,很多代理商也趁这个机会投入到数字化改革,希望通过数字化经营,提升我们整体的运营效率,让数字化增强整体的营运能力。

第二,管控好库存和应收账款。管控好现金流不只是对我们的企业负责,也是对我们所代理的品牌负责。

第三,深耕存量市场。目前工程机械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大家都在持续探讨如何去深耕现有的存量。拿利星行来说,我们在市场上营运了几万台设备,所以我们在努力通过可视化、数字化平台把这些存量转换成售后服务方面的盈利。因为利星行在存量方面耕耘的时间相对较长,目前来看整个集团的平均成本覆盖率达到了80%左右。

第四,拓展其他业务。现在大部分代理商侧重于租赁性经营这方面,那作为代理商,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经营性租赁发挥出代理商作为品牌跟客户之间的桥梁作用?又如何通过经营性租赁为我们的客户赋能,也为代理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赋能?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探索实践的。

第五,加强厂商合作。很多市场下滑的时候,代理商和制造商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但对于利星行而言,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拉近厂商关系,加强合作的好机会。目前,市场进入下行期,我们和卡特彼勒的交流会更深,通过在管理、维修方面的培训合作,卡特的加持对于提高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调整好心态。在经历过市场的多次周期之后,相信很多代理商都已很深入地去思考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其中有很多代理商还是会坚持代理商这条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识——代理业务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相信作为代理商,我们能够不断为厂家,为代理的品牌赋能,也能为客户赋能。作为代理商,我们不是品牌的多余成本,相反,我们能够为品牌减少它在流通领域内的总成本。

宫剑飞:日立建机如何判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拐点的信号?与国际工程机械的市场比较,日立建机对于中国市场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

李勇:从销量数据看,挖掘机一直是工程机械行业的晴雨表,当销量表现不佳且连续下滑时,行业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挖掘机国内销量从上一轮的上涨周期的2020年达到29万台销量的顶峰,到2021年开始下滑,年销量27万台,到22年的年销量15万台,一路下滑至23年的8.9万台,我们预判已经接近触底,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受困,预计24年仍在底部调整,可能要比23年小幅下滑。

从挖掘机的周期性增长规律来看,从2001年~2011年,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基建的带动,挖掘机行业持续了长达10年的上行周期,2011年达到顶峰17.3万台,2011年~2016年进行了5年的下行周期的调整。从2017年,受全球经济复苏,及国三切换的影响,挖掘机行业迎来新一轮约4年时间的上行周期,到2020年结束。最近一轮的下行周期从2021年到2024年,才三年时间,虽然量已经跌倒了谷底,与上一轮下行周期的谷底相差不大,空间上已经到达下行周期的拐点,但是时间上还没有达到下行的周期,我们认为2024年仍将是在拐点震荡。

日立建机对中国市场持有非常大的信心,并会持续扎根中国,深耕中国,为中国乃至全球客户提供产品和价值服务。

为什么要这么做?

①虽然目前我们国内市场销量处于下行周期中,但是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市场需求仍是仅次于北美,西欧的全球第三大需求量的国家。

②中国的大基建,设备更新,等经济拉动的政策,会带动新一轮设备需求的上行周期。

③中国有完备的,在全球有很强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中国有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优势,中国的产品质量在全球有竞争力;在中国的产品全球看,竞争力强。

④中国的客户需求推动了厂家对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感,对我们产品迭代有帮助。

宫剑飞:中国交建既是一个施工企业,是工程机械装备的用户,同时自己还生产工程装备。现在中国的建设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包括我们年龄和性别以前五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智能建造的大背景下,对行业制造企业,从建设单位,我们行业用户的角度来说,有哪些新需求和要求?

黄毅:现在我们基础施工建设行业对应的劳务市场中特别显著的是人员的高龄化。我们很多项目上的一线工友,平均年龄很多都在40岁以上,甚至还要更偏高一些。所以,这几年基于安全管理的需要,也为了应对劳动力资源的变化趋势,中交集团在大力提倡少人化、机械化,通过大量工程装备的应用,一是减人,二是保障安全,三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我们的同行企业面临的情况,实际上是共性问题。可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我们大量地提倡机械化减人和智能设备推广应用的因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在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无人化设备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正好借这个机会,结合问题跟大家交流。

我们想提出一个建议,厂家在设计制造智能设备,包括无人化设备、新能源设备的时候,要更多的结合工程使用实际的需要,结合我们的工况,结合目前国内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水平,以及相应的特点,不能简单跟随模仿国外发展路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我们的国情,有针对性的更多的考虑设备的适用性。

举个例子来说明不能片面地强调新能源设备使用成本要比传统设备低。譬如,物流企业所实用的电动装载机工作时间长,连续作业或者是接近于连续作业,可以做到人歇机不歇。这种使用强度高的行业,电动装载机成本的友善性远高于间歇性施工的工程施工企业的使用感受。通过和一些物流业的朋友交流,他们在三年之内可以把一台电动装载机的成本收回,而施工企业很难做到三年内收回成本。同时我们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电动装载机有可能要在五年左右更换电池,而目前更换电池的成本很高,面临二次成本增加的问题。所以电动设备对咱们我们施工企业是否具备真正的成本优势?显需要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

同时,工程机械的电动化、新能源化的发展道路应有别于乘用车辆和其他专用车辆。因为工程机械除了作业的本身特点,例如载荷特性不一样之外,使用的环境也比较特殊。以川藏线项目为例,我去年8月份到中交川藏的标段开展电动工程设备实际应用情况的专题调研,发现我们使用的几种电动设备,包括装载机、挖掘机、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工况和环境适应性问题。因为目前国内的各装备制造企业的新能源设备基本上是在原有传统设备基础上进行的电动化改造,而非是针对电动设备的特点全新设计的。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为例,工厂在原有油箱的位置安装电池组,施工现场道路存在普遍的泥水、泥沙,电池制造企业原有的电池组密封包装满足不了在施工现场的要求,我们要在现场重新再做密封进行二次加工,而且还经常出现问题,造成误工。简单地说,建议厂家在新能源工程设备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新能源设备本身的特点、实际使用特点等,从产品的总体设计、架构设计上采取比较新的思路,不能在延用旧有产品的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修修改改。可能目前这个阶段采取修修改改的路径也许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不可能长久。

宫剑飞: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企业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吴建华:太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提出要加强创新、质优这两个概念,即新技术带来新产品,新业态创造新市场,新服务带来新价值。

首先,要加强产品创新,在过往实力积淀的基础上,聚焦如新能源动力、绿色化设计模式等领域,打造差异化产品和发展。

其次,产品质量方面,太重一直是单件小批的研制模式,以质量创品牌。未来,太重仍然希望通过质量取胜。

创新和质量上的持续与突破,保证了太重在新业态、新服务方面的发展,进而达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李元松:新质生产力对每个企业来讲有不同的理解,各自有着不同的实施手段。在我看来,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市场的痛点,提高产品性能和品质,与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第二是智能制造。通过智能制造让产品线更加智能化,更加柔性化,尤其对于类似叉车行业的多品种、变批量的产品特点,如何通过智能制造,又好又快地把产品交付给用户,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第三就是绿色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定要是低碳的,要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打造成一个环境友好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邬青峰:北方股份矿用汽车坚持:

第一是高端化,绝对不会通过降价来抢市场。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全生命周期运行成本最低。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落实到增加核心竞争力的点上,要有技术、质量、服务做支撑。以高端化,保证产品可靠性。

第二绿色化,利用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在氢能、电池、混动、增程等等方向,赢取新机会。

第三定制化,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保证客户价值的最大化,高效低耗地运行,需要我们在产品的研发以及定制化上,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还有就是国际化,矿车市场大量在国外。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的大国,矿产资源是工业粮食,必须要关注的。现在国家出台很多发展矿业产业政策。作为矿业装备制造业的一个企业,要在国际化方面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游戏规则,逐步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北方股份去年的销售收入中国际市场占比大幅度提高,今年一季度又创新高,说明国际市场有更大的作为和发展前景。在国际化方面的视野和属地化管理措施,都是我们增加新质生产力需要做的。

李勇新质生产力在创新驱动方面发挥的效应,不仅是技术层面,也包括运营模式。前不久,政府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动企业和产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落地实施。

宫剑飞:请大家预测2024年和2025年行业市场的发展形势。

李勇:从数据上看,预计2024年行业有5%左右的振荡;2025年将逐步复苏。

刘艳芳:通过近期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及苏子孟会长作的行业形势分析,相信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未来行业市场和产业链在安全平稳发展的同时,蓄积能量,将有平稳增长的趋势。

李元松:国内市场逐渐向好,国外市场总体平稳。

吴建华: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会小幅增长,第四季度略有回落至市场触底,2025年实现平稳增长。

邬青峰:从全球统计数据,对行业判断来讲,露天矿山装备,无论国内外都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至少近20年内都会是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

傅耀生:我认为2024年微跌,2025年微涨。

黄毅:在今年随着各方面政策的到位,工程机械行业应该是降幅趋缓,逐步稳定,国家也不会坐视单边下降,长期下滑应该不会出现。一方面,市场需求不会短期内就V形反转,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另一方面,也绝对不会出现有些人所说的市场信心丧失。我认为,对企业而言,可能耐心本身就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品质的表现。